在中国五千年文明长河中,酒始终是一抹璀璨的亮色。它见证过王羲之兰亭雅集的诗酒风流,承载过李白“举杯邀明月”的孤独与豪迈,也浸润着寻常百姓家的烟火温情。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布衣,酒都是跨越阶层的情感媒介——喜乐时举杯同庆,悲愁时借酒抒怀,醉意里藏着中国人最真实的性情。
说到酱酒,人们常将“12987”工艺视为其精髓。但鲜有人知,真正赋予酣客酱酒灵魂的,是一块小小的酒曲。今天,就让我们揭开这块“酒中灵魂”的神秘面纱。
酒曲,古称“酒母”,又称酒饼、酒麸,主要分为大曲、小曲、麦曲、麸曲、红曲五大类。在酿酒过程中,它不仅是发酵的催化剂,更决定了酒的风味与品质。
若将酿酒比作一场交响乐,酒曲便是掌控全局的指挥家,用微生物谱写独特的风味乐章。
酣客酱酒采用的高温大曲,堪称风味塑造的“幕后功臣”。制曲时,培菌温度需高达65℃以上,在如此高温下,酵母菌大量失活,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细菌与少量霉菌。这些微生物虽削弱了酒曲的发酵能力,却赋予了酣客酱酒独一无二的特质:
• 糖化力弱,蛋白分解力强:特殊的微生物结构,让原料中的蛋白质充分分解,生成大量风味物质;
• 独特酱香的诞生:高温环境促使微生物代谢产生吡嗪类、醛类等化合物,形成酣客酱酒标志性的醇厚酱香。
正因如此,酣客酱酒的香气层次丰富,既有粮食发酵的醇厚,又暗藏烘焙般的焦香,回味悠长。
酒曲中的微生物与季节息息相关:春季酵母活跃,夏季霉菌繁盛。为了平衡菌群,酣客匠人遵循“端午制曲、重阳下沙”的古训,在端午时节开始制曲。
此时气温高、湿度大,恰是微生物生长的黄金期,产出的酒曲活性与风味物质含量达到最佳,为酿造优质酱酒奠定基础。
白酒行业有云:“水是酒之血,曲是酒之魂,粮是酒之肉”。放在酣客酱酒上,这句话更添深意——
• 赤水河之水:清澈甘冽,富含矿物质,赋予酒体灵动的“血脉”;
• 高温大曲:微生物的魔法,铸就酣客酱酒的灵魂;
• 红缨子高粱:粒小皮厚、耐蒸煮,撑起酒体的醇厚“骨肉”;
• 12987工艺:一年周期、九蒸八酵,雕琢出酱酒的完美“身形”。
茅台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与匠人对原料、工艺的极致追求,让酣客酱酒成为神形兼备的佳酿。每一滴酒中,都凝结着自然馈赠、传统智慧与岁月沉淀,无愧于“东方美酒”的美誉。
下次举杯酣客时,不妨细细品味——那一抹醇厚酱香里,藏着千年匠心的故事。